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对推动优秀八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必须坚持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始终突出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问题,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根本前提是以高度的自信来看待和认识、珍爱和尊崇优秀传统文化,根本方法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本任务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现代化,根本目的是使全体人民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福建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福建的传承与发展,山海河川成其宏富,人文荟萃成其浩瀚,多元共存成其包容,开先开放成其胸襟,是-支有影响、有地位、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传承和激活福建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深入领悟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这一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 必须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深学细悟、融会贯通中全面把握。这里的“时代精神”,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着力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适应时代要求、回答时代课题,着眼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而提出的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精神图谱,蕴含精神命脉、精神导向、精神纽带、精神动力、精神支撑等多重意义。新时代用好时代精神,最关键的是“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注入先进思想内涵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境界。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文化建设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潮流,根据实践新要求、回应人民新期待、应对面临新挑战,进一步激发文化的创造力、生命力、引领力、凝聚力。
准确把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路径。省委全会提出实施文化创新创造发展能力提升工程,这是扎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举措和科学路径。贯彻好全会的战略部署,要在认真实施这一工程、 准确把握科学路径上着力。一是着 力深化研究梳理和挖掘提炼。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加强朱子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和文化资源研究整理,打造八闽文化标识体系。应立足福建传统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特点,处理好多元与主干、全域与区域的关系,在省级层面分类型选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对当下意义重大的文化形态作为重点,以增强八闽文化标识体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朱子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地位和影响决定了应将朱子文化确立为重中之重。此外,红色文化、海丝和闽商文化、船政文化以及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俗等,在塑造八闽儿女独特品格气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列为打造八闽文化标识体系的优先选项。二是着力创新思路和工作项目。《决定》 提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新建改建一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布局建设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通过对已有的文化建设工程、项目、场馆、设施、活动以及组织、运作方式等进行更新、再造,进一步增强文化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使文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机结合、一体推进。三是着力保护传承和融入生活。《决定》提出,加大对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推进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保护修缮和当代复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融入生活。要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做好文化遗产当代复兴这篇大文章,让人们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增强家国情怀拥有精神归依。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国民教育、道德教化、文艺创作、生产实践、法治生活、民俗活动、旅游休闲等融合结合,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深深扎根。